前两周,有铁子对我灵魂拷问:在虹口看球嗨皮,还是在八万人看球更带劲?
这问题真让人头大,毕竟不抱期待和期待拉满却扑空,选哪个都让人纠结。

上周那场3-3,真是让人懵圈。回想下过去几个赛季,我开车往返200公里看德比,提前好几天飞北京,每次都满怀期待,结果呢?都是让人郁闷的输球。
反而,我周五下班甚至比赛当天才飞成都、北京,还有躲着台风比赛日凌晨才回上海的德比,低预期下却赢了。
这算不算一种迷信?毕竟比赛输赢不是我能决定的,只能找点玄学来安慰自己。
所以,上周我满怀期待去看一个月来的第一个主场,结果期待落空,心理落差大得不行。
因此,这周我决定佛系点。
__________
我早早定了周六晚上的staycation,省得前一天晚上瞎操心。这一周,除了前两天郁闷,我尽量不想这场生死战。
比赛前两天,我转发了一条微博给俱乐部朋友——一套超美的球队赛前海报。他笑我:“这时候还有心思研究这个?”

我说,操心不了别的,心态已经摆正了。他说他还没,我说那我明年2月再发给你。
当时,我想起了去年底的座谈会。很多朋友,甚至平时觉得“温吞”的老师,都讲了很多对球队打法和结构的想法。
但我没说太多,我知道我说了也没用。虽然我也和很多专业、职业的朋友交流过,但这种事情上,我们对俱乐部一点影响都没有。
我当时提了点文化建设的建议,比如公交车和按比赛日发售的周边。
所以你看,其实一年里大部分时候,我都不太在意输赢,不太在意是不是冠军。我开始看球晚,没看过申花拿A3联赛以外的联赛冠军。
对于中超冠军和申花,我只经历过“差一点拿到冠军”和“被剥夺了一个冠军”。

但我总记得座谈会上的一句承诺:我们不会因为对手变弱,就觉得2025赛季能轻松夺冠。
那是真的吗?
__________
我这放松,有点过头了。
比赛日早上,我还接了个全平台的推广,关于“川超”的。我跟朋友开玩笑说,我这是把去年最后一轮被四川黄牛赚的钱给赚回来。

朋友说:“你放心飞,出事自己背”。争冠生死战前接到对手地区的推广,居然有点传播效果,不得不说对方投放有点天赋。
川超看起来也挺有意思,和苏超一样。虽然靠官方背书和巨大投入,但对唤醒地方球迷文化来说,还是很有价值的。文章里提到了蓉城球迷的声势,也提到了成都队重回双流体育中心——那是川超的揭幕战。
凤凰山的球迷会想念双流吗?我不知道,我只觉得在八万人的成都球迷应该会想念凤凰山。
这次来客场的成都球迷,红透了半边看台。赛前在八万人外围,我走去吃饭的路上,先后遇到了三波成都球迷骑车经过,对着当时路上并不多的我(蓝色衣服)打招呼。
但成都球迷在八万人的大部分僵持时间里,都显得有点钝——别误会,成都球迷的歌声还是更响亮,只是没达到他们在专业足球场的水平。原来,大家最近三年都在说申花球迷不如以往,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八万人辽阔、平坦的看台对球迷呐喊的无差别碾压。
我在凤凰山感受过成都球迷的声量,我在白玉碗也感受过,但跟那些地方比,成都球迷的歌声在八万人散得太快了。

从这个角度来说,对于申花球迷而言,八万人看球的体验,或许真的和虹口有得一拼。
__________
球迷之间的僵局,一直没被打破,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分钟。
当申花用双中卫面对蓉城禁区里多达5人时,这场景熟悉又陌生。最后一分钟,球进了,在熟悉的时刻,也在熟悉的一侧球门,只是门前的人完全不同。
上周的手记里,我说人在极度愤怒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好笑。但我这次没觉得好笑,只觉得愤怒——但却也没什么意外,你不能在一次次绝杀别人的时候说是自己的成功,说什么强度拉爆、75分钟后无敌,而在被绝杀、绝平的时候轻飘飘地说一句“运气罢了”。

但乐观的人还是很多。请允许我在“乐观”前加上“盲目”二字:他们不允许我们愤怒,不允许我们对场边最直接负责的人表示不满。他们中有一些认为俱乐部应当负责,却又不允许我们质疑俱乐部钦点的教练。
对于球队我感到的是愤怒,但对他们我只是感到可笑。
“热烈贩卖百万个谎话,千万脑袋变麻木空白。”
__________
⬇️在各个平台关注我们,获得持续更新。⬇️
